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中心详细页

“十二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

                                            原标题:“十二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都在这里了!【深度好文】

  

  

                                  

  2016328日,“长风破浪会有时——‘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顾展”媒体通气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本次展览由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共同举办,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承办,上海金融报社、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等单位支持。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顾展》分为序厅、海纳百川、开放共享、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筑巢引凤和尾厅七大部分,以文字、图片、视频、多媒体演绎和互动体验等形式,生动展现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展览于328日开幕,为期一个月,于428日结束。

  

  在展览媒体通气会上,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及上海保监局的主要领导就“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情况做了通报。会后,与会领导嘉宾及媒体记者参观了展览。媒体通气会由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孔庆伟主持。

  

                                  

  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书记孔庆伟

  

  出席通气会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季文冠、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秘书长姚嘉勇、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姜微、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叶国标、上海清算所董事长许臻、东方证券董事长潘鑫军、上海金融报社总编辑刘玉平、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肖波等。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

 

    郑杨: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五大成就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他指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五大成就:

  

  第一,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能级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新的市场平台不断建立。到2015年底,国务院批准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成立上海分公司。

  

  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推出了国债期货、同业存单、ETF期权、黄金ETF、外汇期权等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产品和工具。

  

  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462.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5倍。上海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主要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二,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业务创新日益活跃。“十二五”时期,上海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形成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国际金融组织首度落户上海,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成为首个总部设在上海的国际金融组织。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取得重要突破。比如,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中国建设银行(上海)中心、中国农业银行上海管理总部相继成立。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银联国际有限公司、证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金融机构落户上海。

  

  此外,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日益丰富。截至2015年末,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478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429家。

  

  第三,金融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十二五”时期,上海在金融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股票“沪港通”、黄金“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证券投资、跨境ETF等顺利启动,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市场扩大开放,“熊猫债”发行加快,发行主体更加多元。

  

  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QDLP)。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上海已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主要集聚地,机构种类和国别更为丰富。截至2015年末,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429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0%左右。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投资基金成立运作,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进行并购,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四,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试验区挂牌以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发布51条支持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和一系列实施细则,201510月,经国务院同意,央行等六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

  

  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上海黄金交易所启动黄金国际板,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区内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并获批开展原油期货交易。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业务启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金融监管简政放权等方面的创新试点深入推进。

  

  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一行三会”驻沪机构和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监管协调机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的监管协调。

  

  第五,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上海着力加强环境建设,金融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金融侦查、检察、审判专业化机制日益健全,多元化金融纠纷调解仲裁机制不断完善,率先在全国推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建设》白皮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在上海正式运作。

  

  此外,金融人才服务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在全国率先发布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和金融紧缺人才开发目录,金融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初见成效。

  

  同时,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落户上海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数据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国银联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

  

  金融集聚区布局建设进一步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核心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各区县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金融业。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维护了金融稳定。此外,上海还设立并连续6年评选金融创新奖,在全国率先建立金融业联合会,成功举办了七届陆家嘴论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十二五”时期,上海金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5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052.2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全市GDP16.2%,比2010年提高了约4.8个百分点。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总额达9.2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9倍。

  

  郑杨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实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下一步,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继续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切实加大对科创中心建设的金融支持,不断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争取到2020年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自由开放、创新高效、合作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体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

  

  张新: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做金融改革创新破冰船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表示,央行历来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组织机构、市场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持续推出新举措。他代表人民银行在上海的各家机构,就“十二五”期间央行上海总部的工作做了通报。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体系,极大促进了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张新表示,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银行专门在上海设立了总部,目前上海总部一半的部门承担了全国性管理职能,这有利于发挥贴近市场、便于沟通的优势,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出谋划策。去年1125日,李克强总理视察上海总部时,高度肯定了上海总部的作用,要求上海总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做破冰船的前哨”。

  

  同时,人民银行先后将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所、中国银联、上海清算所、征信中心、反洗钱中心、清算中心以及内设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设在上海,跨境人民币清算系统也已落户上海。

  

  同时,央行积极支持各类外资银行、金砖银行等国际机构落户上海,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发展,上海市外资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这些机构落沪,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商业金融机构总部在上海的集聚。

  

  二是,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显著提升了上海作为全球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张新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率先在上海启动以来,范围不断扩大,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人民币资金池等创新业务相继开展,跨境收支中使用人民币的占比大幅提升。2015年上海市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2.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中的占比已达到30%

  

  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稳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在上海上线运行,这对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支付货币、推进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上海成为全球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投资、交易与清算中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张新列举说,央行推动了挪威、韩国等国央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引进境外央行、保险、RQFII等进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动境外人民币清算行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推进国际开发机构、境外商业性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目前,已有300多家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与人民币银行签署代理债券投资协议的境外央行类机构达到37家。“黄金国际板”成功运行,2015年“国际板”的累计成交黄金4800吨,金额达1.1万亿元,占金交所黄金总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的二成。

  

  四是,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当好国家重大金融改革的排头兵。张新指出,央行着力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创设了为改革保驾护航的自由贸易账户系统,推进有管理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本外币境外融资制度,率先实现外币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大力推进外汇管理的简政放权,在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金融制度已有13项向其他自贸区及全国复制推广。上海率先开展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等一系列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大力促进了投资贸易的便利化。

  

  五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健全完善了金融市场体系近年来,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和品种不断增加,人民币对外币的即期交易已达14对,每日发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贷款基础利率(LPR)等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重大影响,已成为境内人民币的定价中心。

  

  银行间市场不断推出服务中小企业的债券新品种,开展了同业存单和大额存单的发行和交易,推出了除期货以外的所有基础类利率、汇率及信用衍生产品,其交易总量已占全国主要金融市场体系份额的一半左右。

  

  黄金交易所启动了做市商业务,延长了交易时间,开通了“黄金沪港通”,黄金、白银、铂等贵金属交易量已居全球前列,黄金现货交易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六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金融效率与服务水平。他指出,我国第二代支付系统已在清算总中心上海中心上线运行,大小额等支付清算系统从北京主站切换至上海中心。中国银联的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网络已延伸至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金融IC卡受理环境不断完善。

  

  上海清算所已建成涵盖本外币、现货和衍生品等产品以及银行间市场与跨市场的中央对手清算服务体系,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第二家、亚洲第一家新设中央对手清算机构。

  

  征信系统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上海完成了14家企业征信机构的备案,已推动1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和38家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征信系统,进一步促进了上海信用体系的建设。

  

  七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交流,持续扩大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的影响力。十二五期间,央行成功承办G20央行行长和财长会、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会议、G3069次全会、中亚黑海及巴尔干地区央行行长会议组织第33届行长会、中俄金融对话会等一系列高规格的重大国际会议。加强与“伊斯兰金融服务委员会”和“东新澳央行组织”等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合作,探索国际金融合作的有效模式。上海已成为我国金融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八是,建立了开放环境下的风险管控模式,牢牢守护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比如,建立了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监测系统,推进管理重点从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管理,建立了跨境金融活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测机制。顺利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积极处置和防范金融风险,配合市政府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期货等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区域金融稳定。

  

  张新表示,“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十三五”已经开启新的征程。去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上海市政府等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这是下阶段推进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做金融改革创新破冰船”的指示精神,推动《方案》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谱写新篇章。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

  

  廖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聚焦四大领域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在通气会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上海银行业的总体情况。至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资产总额、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分别是2010年末的1.86倍、1.53倍、1.49倍,辖内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是2010年末的3.4倍。同期,在沪法人机构从58家上升到了82家,一级分行从130加上升到了151家。

  

  此外,全国银行业各类功能性机构加速落户上海,一个多元化、现代化的上海银行体系日益形成。特别是信贷的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型始终在全国保持和领先的地位。上海银行业在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上也取得了新的飞跃,与此相应的风险管理也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大聚焦:一个是聚焦国家的重大战略,2015年末,支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表内外授信额度分别超过了3000亿和6000亿元。第二,聚焦上海重点领域,如重点项目、民生工程、普惠金融等,至2015年末,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涉农贷款等民生工程的贷款分别超过了1000亿元和2000亿元。第三,聚焦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末,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是1.05万亿元,小微信贷查询平台及手机APP累计访问量达16万人次,上线产品基本覆盖了上海各类银行,并成功对接了5家银行的网贷系统;第四,聚焦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推动理财产品“双录”和信访、举报投诉“三分离”等创新工作机制,引领行业加强对老年人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金融服务,成功堵截电信网络诈骗369起,挽回群众损失8474万元。

  

  第二,风险防范和化解有新成效,体现在五个坚持上:一是坚持前瞻精细的风险管理,如成功率先化解了2200亿元钢贸授信风险,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增长势头,确保辖内NPL保持在较低水平。截至今年2月末,上海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87%,比2015年末降低0.04%,比2010年末0.80%只微升0.07个百分点。

  

  二是坚持持续严格的风险隔离,注重隔离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风险传染,强化员工行为管理和基础网点管理,在2015年连续爆发的多家机构非法集资案件中,辖内未出现银行和员工参与其中的情况。

  

  三是坚持机构与监管的良性互动,在监管部门的提示和预警下,及时、有效防范了铜融资、票据、信用卡、贸易融资、商业房地产、异地授信、“伪基站”短信诈骗等多个重点领域的风险,守住了风险底线。

  

  四是坚持推动风险管理、监管与机构业务复杂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步进步,加强跨境、跨市场、跨行业的各类风险管控,先后开展跨境投融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新型风险的压力测试。

  

  五是坚持建立和不断完善各类风险防范平台和机制。如“银行业动产质押平台”、“上海银行业从业人员监管信息系统”、同业公会债权委员会机制、银税互动机制、江浙沪甬四地金融司法合作机制等,不断夯实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转型发展有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对内对外开放。对内,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银行获批在自贸区开业,3家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开业或批筹。对外,上海设有外资法人银行22家,外资银行分行74家,外资银行支行141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量全国占比超过20%。同时,受惠于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自贸区等政策和体制机制红利,银行业跨境业务发展迅速,仅2015年全辖银行业的境外贷款增长119%

  

  二是注重业务和商业模式创新。据上海银监局连续4年发布的《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显示,全辖各类机构累计创新成果3059项。至2015年末,上海银行业持有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达13.53万亿元,同比增长28.7%;电子银行、代销、资产托管、理财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27%84.9%49.2%37.6%;以“投贷联动”模式开展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达105户、余额10.2亿元。三是注重金融制度供应的创新。20156月创造性推出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支持机构针对现有监管法规未覆盖或不清晰领域,在双方充分沟通互动的前提下,自主先行先试,弥补现有创新监管制度的供给不足。目前,已有海外并购、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服务,绿色信贷等13项试点业务获得支持,有力推动了上海银行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探索。

  

  廖岷表示,“十三五”是上海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决胜阶段,也是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时期,意义重大。在银监会、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银监局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一如既往以监管创新引领和推动上海银行业努力担当经济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强上海银行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匹配度和支持力。二是进一步增强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坚持风险底线。坚持强化“三个坚持”:坚持前瞻、研判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坚持合规监管,严格检查与问责;坚持落实“五抓”抓基础资产、抓交易对手、抓基层、抓网点、抓数据,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三是发挥几大中心和自贸区的联动优势,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改革转型,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高标准的上海银行业体系。

  

                                 

  上海证监局局长严伯进

  

  严伯进:上海的经济证券化率已达245.9% 是全国3

  

  上海证监局局长严伯进表示,“十二五”期间,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上海的证券期货市场抓住机遇稳步创新,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在支持和服务上海地方实体经济发展,参与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通报说明。

  

  第一个方面是上海证券期货行业发展的状况。具体表现在四个特点:

  

  第一,机构集聚态势明显。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一共新增的各类证券期货法人机构120家,分支机构233家,目前总数分别达到了221家和946家,总数占到全国的32%9%。上海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期货公司等各类主要机构的数量在全国各辖区都居于首位。

  

  第二,行业的资产规模稳步壮大。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这三大指标均约占全行业的1/4,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2.8倍,1.7倍和2.1倍。上海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达到了4万亿,约占全行业的1/3,相对于“十一五”末增长了四倍。上海的期货公司的总资产达到了1392亿,比“十一五”末增长了2.7倍,约占全行业的1/3,客户权益连续六年居于全国首位。

  

  第三,行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末,四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三家公司净利润进入行业前十。有5家证券公司实现了A股上市,部分机构已经逐步的形成了集团化发展态势。3家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突破2千亿,2家期货公司的客户权益进入了行业的前五名,龙头型、旗舰型的公司已经形成。

  

  第四,业务创新蓬勃发展。上海的证券公司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及投资者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创新,业务领域从单一场内扩展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从股票市场扩展到银行间业务,从境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部分证券公司开始涉足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汇领域,多元化营业收入已经占到营业收入的20%以上。收入结构逐步优化,营业收入当中融资融券、资产管理、自营等业务收入的比例大幅上升,分别达到了26.6%8.3%26.6%,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26%7%14%,行业收入明显优化。

  

  第二个方面是资本市场服务上海实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严伯进说具体表现在:

  

  一是直接融资额不断提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以上市公司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的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累计达到7457亿,新三板企业发行融资达到了103.6亿元。“十二五”末,上海的经济证券化率达到了245.9%,约为全国3倍。直接融资比重达到了39.5%,约为全国的1.6倍。

  

  二是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活跃,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资国企改革。上海的上市公司落实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要求,积极开展以产业整合和结构调整为目的,整个“十二五”期间发生并购重组91家次,涉及到的金额是3229亿元,上海上市公司还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股权激励,仅2015年就有38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的方案,18家公司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

  

  三是,积极参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实验区的建设,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化的业务。目前有5家证券公司、8家基金公司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并取得了相关的业务牌照。有2家期货公司的子公司正在香港筹建,有11家证券公司开展了“港股通”的业务,2家基金公司率先开展中港基金互认业务。另外上海自贸区设立以后,在自贸区里面的机构集聚的效果也非常明显。目前自贸区里面法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分公司已经有164家,占到整个上海辖区同类机构的58%。占到全国同类机构数量的12%

  

  此外,作为证监会的派出机构,在“十二五”期间,上海证监局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履行“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立足监管本位,加强监管执法,切实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上海证券期货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

  

  裴光: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是十二五上海保险业最突出特征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在通报中说,“十二五”时期,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中国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保险业成功开启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支柱之一;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深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率先改革创新突破,成为自贸区联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先行者。

  

  五年来,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是上海保险业最突出的两大特征;服务大局和服务民生,是上海保险业最核心的两大主题;构建上海保险中心和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上海保险业最主要的两项工作。

  

  •   现在保险市场创新完善,成功搭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保险支柱

  

  “十二五”期间,我们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筑巢引凤,努力为保险要素聚集和保险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上海保险机构集聚效应显现,保险市场体系健全,传统功能基本齐备,创新功能不断拓展。

  

  一是各类保险机构快速聚集。截至2015年末,有125家保险公司来沪发展,比2010年末增加13家,其中在沪保险总公司55家,比2010年末增加9家。在沪保险中介法人机构数量从2010年末208家增至2015年末215家。在上海,已经形成了综合性与专业性机构协同发展,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齐头并进,原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和保险中介协调发展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二是创新功能型机构迅速发展。养老投资型、互联网型等专业创新保险公司纷纷成立,11家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汇集上海,功能性保险机构数量近70家,覆盖资金运用、数据后援和审计研发等诸多领域。

  

  三是全国性重量级保险要素不断落地上海。全国首家专业性航运保险协会——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在沪成立。全国第一个创新型保险业务市场——中国(上海)保险交易所获批筹建。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公司落户上海,这三个机构填补了上海在保险自律机构,在保险要素市场方面的空白。

  

  第二、保险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保险力量日益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一手严监管、一手促发展,推动保险业在沪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从分支机构狭义看,2015年,上海保险业保费收入1125.16亿元,是2010年保费收入的1.61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截至2015年末,上海辖区各保险分支机构总资产为7111.15亿元。

  

  二是从包括保险法人机构的广义看,在沪发生的保险交易额和在沪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在沪55家保险总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4789.34亿元,总公司不在沪的65家保险分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734.96亿元,两者合计保费收入5524.30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1.33%,是2010年末的1.98倍。截至2015年末,在沪保险业资产2.52万亿元,是2010年末的2.76倍,占全国行业总资产的20.38%;在沪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资产规模4.99万亿元,约占全国总数的44.72%

  

  •   保险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全球的生力军

  

  作为金融业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五年来我们以“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为抓手,继续加快行业国际化进程。“十二五”期间,上海保险业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科创中心战略目标,牢牢抓住上海自贸区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契机,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外资保险机构持续聚集。截至2015年末,上海外资保险法人公司和外资保险机构代表处分别为28家、27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国内保险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正式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英国设立子公司的中国经纪公司,一些保险公司跨国发展加速。

  

  三是涉外险种蓬勃发展。2015年,出口信用保险共支持上海外贸出口314.91亿美元,是2010年的3.46倍,向“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4882个客户提供买方授信额度42.2亿美元,支持承保74亿美元。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保险业务顺利起步,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四是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借助陆家嘴论坛、巨灾保险、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及航运保险在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会议和论坛,增强保险中外交流,吸引国际化人才汇聚上海。“十二五”期间,共有3名保险业外籍人士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2015年,通用再保险亚洲区非寿险合约首席承保人罗豪笙成为首批获得“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之一。

  

  第四、保险重大改革创新接连推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自贸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十二五”期间,我们按照“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定位,着力开展保险重大改革创新。

  

  一是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201571日起,航运保险产品准入由监管部门审计备案管为行业管理部门注册管理,在互联网平台开展7*24小时即时注册,制度和技术创新叠加奏效,形成产品创新热情迸发、市场活力释放的大好局面。

  

  二是在全国首先推出了保险专业从业机构股权信息监管改革,201591日起,实施“互联网+保险中介”监管模式,自源头推动保险中介市场治理和推动保险中介变革创新。

  

  三是成功推动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保险业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并在多个专业委员会任职,迈出了提升我国航运保险定价权和话语权的关键步伐。

  

  四是加快制度政策创新。配合市政府制定出台保险业“新国十条”《上海实施意见》,参与制定自贸区“金改40条”;推动出台保险业支持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八项意见”和“三项举措”,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分支机构设立和支公司高管备案管理从自贸区内成功推广至全市。

  

  第五、保险深度服务国计民生,成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五年来,我们时刻清醒地把握着:保险发展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保险事业的本质是群众的事业。“十二五”期间,我们推动行业理念、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全方位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的能级,不断增强保险服务民生的水平。

  

  一是鼓励保险产品服务创新。支持行业应用“互联网+”、GPSGIS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开发上海水灾风险地图、客运承运人责任险等第三方检测平台、互联网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

  

  二是支持保险模式业态创新。全面实施以病种为切入、城乡统筹的大病保险制度,首创第三方医疗告知制度。首推建设工程潜在缺陷保险机制,首创保险业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上海模式”等。

  

  三是推动政府运用保险机制优化公共治理和服务模式。“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大力支持保险业发展,特别是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以来,有关部门密集出台10余项支持政策,在农业、医疗养老健康、环境污染等领域多点发力,形成“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险种试点推广模式。五年来,上海共推出百余项保险创新产品,为全国提供近数十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海保险业与经济社会交融发展,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上海保险业共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共提供风险保障218.87万亿元;保险业赔款与给付共计473.59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43.44%2015年,为大飞机、迪士尼项目提供了量身订作的保险产品,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十二五”时期上海保险业发展成绩斐然。这些成绩的获得,既是保监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朋友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下一步,我们将对照建成国际保险中心的宏伟目标,以“十三五”规划为蓝图,全力以赴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上海保险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后,与会领导嘉宾和媒体记者参观了回顾展。该展览位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东园路18号)六楼,展览时间:328日到428日,周一至周日900-18:00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微信)


关闭文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