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中心详细页

《中国金融》|贝劲松:科技队伍助力支付清算行稳致远

  1990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下称“清算总中心”)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建设金融卫星通信专用网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2000年底,清算总中心开始建设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2002年10月8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建成投产,后续又相继建成了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2013年10月8日,第二代支付系统整体建成投产。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成投产。在我国支付系统建设过程中,科技人才队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培育支付清算科技人才

  

  清算总中心成立之初,条件比较艰苦,环境相对简陋,技术人员稀缺,技术力量薄弱。1990年,金融卫星网需在北京沙河建设卫星主站,在全国各地建设卫星小站。沙河主站的主要设备或租或借或受赠,故障率高,没有维护单位,全凭员工个人学习摸索。当时主站周围都是农田,交通很不便利,需步行3公里才能搭乘公交车到城里。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只能在沙河单位食堂用餐,睡在集体宿舍。建设卫星小站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站技术人员要转战全国各地,不分春夏寒暑,拿着罗盘、带着频谱仪,到达目的地后马上架天线、找卫星、调试室内单元,效率最高时一天可建一个卫星小站。据当时的技术人员回忆,1993年在拉萨和日喀则地区建站时,从拉萨需开车6小时才能到达建站地点,全程都是土路,建站技术人员需往山上扛设备、组装天线。天线3米高,有300多个固定螺丝,在高海拔地区作业,困难和危险可想而知。建完小站返回拉萨后,因指标改变,技术人员又连夜返回日喀则重新调整参数。

  电子联行系统采用IBM主机,当时熟悉IBM主机系统的技术人员很少,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开发环境以及开发语言等都需要从头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个全国联网的软件系统,其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但创业者们不畏艰难,集中封闭在回龙观,白天钻研,晚上加班,牺牲周末节假日,边学习边应用边实践。1991年4月1日,电子联行系统在哈尔滨等7个城市上线运行,同年9月推广到全国21个城市。1995年开始电子联行“天地对接”工程。1997年开始业务到县工程,实现了近1400个县支行的业务到县。1999年实现了电子联行小站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对接。到2002年,电子联行系统发展成为包括2个主站、1924个小站、连接2万多个通汇网点的大型联机交易系统,业务范围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县级以上城市,业务量从最初每天700多笔,发展到每天几十万笔。电子联行系统建成后,大大提高了联行业务处理效率,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在途,为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加速社会资金周转、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子联行系统的建设,也培养了一批软件开发人才,积累了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为之后支付系统的开发建设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

  在建设金融卫星专用网和电子联行系统的过程中,一批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李德功是电子联行系统建设的技术带头人,主持设计了电子联行的应用系统架构,负责主机开发环境的配置调试。他设计出双机热备方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他提出通过增加通信控制器的配置来增强主机通信能力,这一技术为国内首创,国际上也少有,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业务需要,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5年,李德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徐惠彬作为专项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清算总中心。他全程参加了金融卫星通信网的系统设计、建设和运维工作,经历了C波段和Ku波段VSAT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和“八五”期间的续建和扩容,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支付清算科技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2000年底,人民银行党委决定“调整定位、借鉴吸收、完善需求、以我为主,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建设大小额支付系统时,项目承接方是国内一家软件公司,清算总中心派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学习掌握支付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和经验。2002年10月8日,大额支付系统成功建成上线,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时代的来临。2005年11月28日,小额支付系统建成投产。

  为了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2006年3月,经人民银行批准,清算总中心专门成立支付系统开发中心,开始自主研发支付系统。开发中心成立起始仅有30多人,成立后即开始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开发。这个系统于2006年12月18日投产上线,完全由清算总中心自主开发完成。之后,清算总中心又相继自主建成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伴随着各类系统的开发建设,清算总中心也完成了从学习借鉴到自主研发、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完美蜕变,科技人才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

  2010年建成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和2013年建成的第二代支付系统是支付系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证明了清算总中心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金融信息系统。

  在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中,新一代技术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2月,第二代支付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组成立,年轻的高级工程师贺铁林担任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项目组组长、系统开发项目组项目经理。由于第二代支付系统重塑了系统架构,增加了很多新业务新功能,应用了许多新技术,建设难度大。面对挑战,贺铁林毫不退缩,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建设经验,不到一年就提前完成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且顺利通过专家论证。在应用软件开发中,贺铁林带领技术团队创新运用前沿计算机技术,先后解决了数据分散存放、灾难备份实施困难、业务高峰期网银业务超时等技术难题。鉴于其在支付系统开发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贺铁林先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感动央行人物”、2014年“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并成为人民银行系统十九大代表中唯一的科技人员。

  依托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清算总中心在开发标准规范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2007年、2010年、2013年分别通过了CMMI ML3、CMMI ML4、CMMI ML5级评估。2010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OSSP,使项目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查,实现了项目管理体系优化推动项目实施过程优化,项目实施过程优化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科技人才将支撑支付清算事业的未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于金融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系统,保持科技领先对于系统高效运行乃至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清算总中心在未来发展中,将顺应金融科技大潮,继续强化科技队伍素质建设,为支付清算事业开拓创新保驾护航。

  一是打造一支从技术应用向核心基础技术延伸的研究型人才队伍。支付系统建设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清算总中心需在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向更基础、更深层的方向延伸。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道路依然艰巨而漫长,需要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研究创新型人才。2018年初,清算总中心与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建立了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随后启动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10月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正式批准清算总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未来几年,清算总中心将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在支付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支付系统创新及安全、集中式账户下的分布式设计和新一代支付交易系统等方面加强研究。

  二是培养一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清算总中心从运行向运营转型,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清算总中心正在研究应用云计算和分布式架构,建设支付系统大数据平台,为新一代支付系统建设预研,这些都需要高精尖复合型人才。2017年9月,清算总中心参与了人民银行发起设立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的联合建设,下一步还将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便更好地将业务、技术和市场融合,将系统建设和创新研究结合,将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结合,使人才培养有目标、可持续。

  三是建设一支有全球视野且具备技术输出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跨境支付业务迅速增长,清算总中心正在通过对外引进和自主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国际化支付系统建设人才,确保我国支付系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关闭文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