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中心详细页

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业务连续性建设分析

  【上海支付清算课题研究优秀文章选载之五】

       文 中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清算中心 薛广义姜迎宇柏蓓莉黄巧妮 

  本文通过分析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以下简称“CIPS”)业务连续性建设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借鉴其他国际组织的业务连续性建设方案,从全局性、创新性视野出发,以系统保障和战略管理为原则,研究了从现阶段基于“两地三中心”到未来全球运营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业务连续性建设相关问题。

  一、建设问题探析

  (一)外部挑战

  1、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 由于人民币清算行所在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水平和清算能力的高低不同,使得商业银行在CIPS业务连续性建设战略中必须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跨境支付需求的差异化。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与人民币清算行所在国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较低,经济水平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工业结构相对单一。面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CIPS业务连续性建设及管理在基础条件、工作重点、发展合作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金融体制、国家政策及信用风险程度差异明显 由于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受到支付交易所在国的国家政策、金融体制及信用风险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环境和风险管理差异也与商业银行CIPS业务连续性建设决策密切相关。从金融体制角度看,由于我国金融管制程度较高、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高等因素,人民币跨境使用仍受到制约。从政策及信用风险角度看,跨境人民币支付面临交易所在国的合规检查及政策监管,商业银行需研究和关注交易所在国的合规风险管控政策,评估其法律风险,CIPS连续性建设也同样面临监管风险评估和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等问题。

  3、跨境人民币支付行业习惯的差异 各国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于清算业务采用的通常为本国支付系统直接对接SWIFT(银行结算系统)的方式,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代理清算涉及到SWIFT报文与本地清算系统(HVPS及CIPS)报文的格式转换问题,许多国家银行机构发出的SWIFT报文信息栏位比较长(如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因其客户名称的特殊性),在境内商业银行转汇过程中无法自动处理需人工干预,极大地影响处理业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二)内部问题

  1、技术、网络安全及系统的挑战随着全球参与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及企业个人不断扩大,新的业务品种不断增加,一个能够支持全球24小时支付清算的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系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深化的基础条件。在信息技术时代,支付清算系统的业务连续性以技术及网络安全为基础。在技术和网络安全方面,CIPS业务连续性面临着系统服务器集中化与虚拟化搭建,远程站点复制数据服务,跨国、跨区域网络安全保障与解决带宽升级高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2、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人才缺乏与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需要的综合化、专业化、多样化人才需求相比,我国金融人才结构单一,既懂清算业务又熟悉风险控制、系统安全的高端人才少之又少。CIPS业务连续性建设需要的人才,可简单划分为金融业务人才和金融科技人才。金融业务人才应能够基于对系统的基础架构了解,提出有全局观念的系统创新需求、行业优化方案等,而金融技术人才则需具备将业务理论及逻辑构成深入运用于系统研发中的能力。此外,多样化要求不仅体现在所处地域、国别及人种,也体现在多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3、商业银行支付系统业务连续性建设战略管理前瞻性不足当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将业务连续性纳入战略管理的范畴,但在跨境人民币支付领域,系统连续性建设的研究和前瞻性仍有所不足。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全球布局和市场形势变更,灾备中心建设、支付系统优化,人才培养、运营体系创新乃至危机应急管理等都需要齐头并进。在支付业务运营全球化趋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前瞻性分析跨境人民币业务未来发展方向及其特有属性,以更好地部署和开展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建设。

  4、跨境人民币支付行业规范不完善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处理范围、处理时效、交易对手与传统人民币支付业务存在巨大差异,一直停留在传统属性上的人民币支付行业规范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需要,制定更多的、统一的行业规则是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2017年CIPS发布了《人民币跨境支付同业偿付指引》,为人民币跨境支付参与方解决实务中遇到的同业偿付问题,减少因费用偿付引起的业务纠纷提供了参考,但在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的报文格式、收费标准、处理时效等其他方面商业银行各有政策,行业规范仍不健全。

  二、分步式实现方案

  (一)基于“两地三中心”业务连续性建设方案

  在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配套的业务连续性建设能力、系统建设、组织管理架构不够完善,同时,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因流动性约束、反洗钱甄别、报文格式转换异常等因素多需人工干预。因此,结合上述条件,在境内建设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连续性处理中心,既可以解决跨境人民币面临的外部监管挑战、海外人才缺乏等问题,也能够极大地利用目前已有的“两地三中心”的IT系统业务连续性建设模式,进一步延展备份业务及备份时间来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

  基于“两地三中心”建设业务连续性处理中心,需要协调和考虑的因素有:在境内建立24小时不间断的业务处理中心需引入夜间工作机制;人员素质差异,海外处理中心的建设依托于海外分行储备的人才库,境内处理中心需要符合国际业务需要的人才;基于需满足系统及环境要求的成本,建立异地处理中心的选择需考量选址、业务架构搭建等问题;支持系统的物理集中以及业务集中,安全部署备份环境,并保证其与生产系统的一致性;在任何处理中心均按照统一标准处理相关业务。此方案作为业务连续性建设的第一步,其系统和管理架构的建设将是全球布局跨时区业务连续性建设的雏形。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该方案不足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连续性建设需求和商业银行未来全球多运营中心的需求,因此,还需要考虑全球运营下的业务连续性建设方案。

  (二)全球运营下的业务连续性建设方案

  境内商业银行基于海外分行建设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连续性处理中心,是全球运营下业务连续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优势有:1、可覆盖除亚洲外其他时区,更好地在时差上与国内形成互补,更好地服务欧洲、美洲地区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2、地理位置互补,既可在不同时间处理业务,亦可互为灾备中心,在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不可预测的业务中断时仍可照常处理业务,保证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连续性;3、人员素质较佳,对境内商业银行海外分行而言,其人员的组成多为有处理国际业务素质的当地员工,业务处理操作能力较强,通过简单的业务学习,便可提供跨境人民币支付运营服务。

  在建设全球业务连续性方案时还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成本的控制;(2)监管政策问题,需切实研究和关注所在地国家的监管政策、评估各类风险;(3)安全与保障问题,信息安全保障是商业银行选择建立海外处理中心时考量的关键,尤其需综合考量该国的政治风险。

  实践中,建立全球布局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可以将现阶段着眼于境内的业务连续性建设和全球运营下的连续性业务建设方案相结合:一是借鉴SWIFT的多运营中心布局理念,实行境内处理中心和境外处理中心的双轨运行。如境内业务处理中心工作时间拟定为境内时区可覆盖业务处理时间(如北京时间早8点到晚8点),境外业务处理中心工作时间拟定为境外时区可覆盖业务处理时间(如北京时间晚8点到早8点)。二是借鉴美元CHIPS的双系统运行机制,可在境内外分别设立主业务处理中心及副运营中心,在境内可依托于现阶段业务连续性方案,结合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实际,依托系统物理及逻辑集中特点,建立跨境人民币境内副运营中心,并分别由副运营中心及主处理中心处理相应业务,互为灾备并定时进行数据的切换和演练操作,以保障业务处理时间内的业务连续性。在境外,主运营中心依托于美洲或其他时区可覆盖地区的海外分行,并可选定一个副业务运营中心,以覆盖更多时区并达到重叠覆盖的效果。如可在欧非地区选定境外副业务运营中心,可更好地在时空上满足业务处理的要求。三是在多运营中心和业务处理中心的布局下,建立迅速有效的报告反馈机制、做好业务中断事件发生后的恢复机制流程,例如,参照SWIFT分层级恢复机制和持续更新机制,在演练和实践基础上不断评估、分析和完善商业银行的CIPS业务连续性计划。

  (三)区块链技术下的分布式业务连续性建设展望

  1、为系统自动化处理提供新契机通过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支付,商业银行可以绕开目前冗长的业务处理机制,在获取更多的支付信息的同时,还可加快支付清算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且支持7×24小时运营。

  2、为构建通用行业规范及高效安全金融系统提供新契机 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在跨境支付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银行间金融交易系统,可提供全球范围的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跨境支付将会更加便捷和高效。

  3、降低业务连续性管理中的运营风险 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和运营特点,颠覆了传统银行业支付清算系统集中运营的模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集中运营的风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方式,可以为各个处理点互为备份、同步数据保存的业务连续性创新建设提供契机。

  4、减少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建设成本许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支付系统建设中,摩根大通、加拿大皇家银行和澳新银行已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间信息网络,以大幅提高支付处理效率。瑞银集团在伦敦建立实验室,重点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应用。与传统支付体系基于核心数据库为主的集中运营和分中心处理相比,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系统连续性建设中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桑坦德银行的研究表明,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国家结算中节约200亿美元的成本。

  (本文来源:上海金融报新闻网,因刊载需要,编者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缩略、修订)


关闭文章

微信公众号